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甘肃天美娱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天美娱乐


    本站支持IPv6

    媒体报道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编辑: 来源:  更新:2019年08月05日 11:00 点击:[]

    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

    ——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9.webp.jpg

    在蓝天绿树映衬下,盛夏的兰州市风景如画,呈现出勃勃生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瑞祥)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姜伟超 程 楠

    100多年前,左宗棠在这里哀叹“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而今,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 。随着国家一个个大布局、大战略 、大规划的实施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 ,这片新中国扶贫开发的出发之地 ,正在用“绿色”谋未来 ,一幅幅壮美的生态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是甘肃!

    生态蜕变 绿色脱贫

    有一种脱贫叫“蜕变”。

    定西,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的放羊人 ,是人们最深的记忆。风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得人们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深。这里的人盼雨又怕雨,一毛不生的山沟遇雨就变洪水 ,老百姓常哀叹旱地多水灾!

    而今,如果像鸟儿一样飞越黄土高原,俯瞰这里的山川丘陵 ,你会发现黄土高原和群山梁峁之间 ,不时出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林木,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绿意盎然。

    借着“绿色”的东风,定西市“中国药都”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中国薯都”的名气越来越响。

    生态蜕变,黄土地不再生长贫穷。

    7月下旬,离定西市300多公里的秦巴山区深处,陇南市徽县群山滴翠,花香四溢 。该县大河店镇硬湾村曾是当地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因为道路难行,诗人杜甫还曾在这里留下“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诗句。

    这两年 ,扶贫干部组织村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 ,充分利用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发展蜂蜜产业  。2000多箱蜜蜂 ,每箱每年可带来三四千元收入,硬湾村靠此实现了整体脱贫。

    村民们对于绿色的理解也有了不同 。现在大家对于树木和环境的爱护胜过金钱 ,因为“只有树木多、环境优,收入才能高” 。

    事实证明,扶贫之路和生态之路是一条路。

    2018年,甘肃省18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毫无例外 ,都是生态和小康“同步走” 。

    如今依托旅游扶贫,好风光、好山水渐渐成为甘肃一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政府顺势而为,从去年开始,甘肃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5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创建206个旅游示范村,新建1万户标准农家乐。力争到2020年 ,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 。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甘肃正在实现一场绿色蝶变 。”5月份举办的第二届“甘肃·祁连山高峰论坛”上 ,许多专家表示,通过紧抓十大生态产业大发力,甘肃正在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8年 ,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 ,增长6.7%;今年一季度 ,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占全省GDP的比例提高到21.1%,成为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新支撑 。

    向绿,是痛定思痛后的转型。

    2018年1月份,甘肃省将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发展主攻方向 ,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 、中医中药 、文化旅游 、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有了“作战图”“施工图”。

    酒钢集团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是生态产业中清洁生产产业的带动性工程。酒钢能源中心热动总工程师文博告诉记者,目前,酒钢集团已完成多台机组改造,减排效果明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都实现了超低排放,其余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将在今年完成 。”

    在有限资源与消费扩张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甘肃省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新兴产业已显露勃勃生机。在甘肃 ,循环经济让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青春,不少企业正跃跃欲试角逐新兴行业龙头。

    这场生态发展“竞速”,鸣枪就是冲刺。

    在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这个坐落在写字楼里的“无垃圾、无废水、无污染”工厂 ,已是国内生产能力最强的彩色隐形眼镜生产企业之一。

    甘肃省统计显示 ,2018年该省生产总值超过8200亿元 ,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600多倍 。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较高增速 。

    生态发展不仅给老工业基地带来新动能 ,也借助新农业让昔日的戈壁荒滩绿意渐浓。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肃州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已成为当地人的“菜篮子”“钱袋子”。

    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的一座温室大棚内,农民范立德拿出手机,打开“大棚管家”手机客户端,点击“卷帘打开”选项 ,棚顶的保温布随即缓缓掀开 ,室内顿时凉风徐徐。

    “过去 ,这里是一片荒滩;如今,能在石头上发家  ,真是没想到 。”范立德说。

    甘肃省计划到2025年形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面积30万亩,生产蔬菜  、果品 、食用菌等园艺作物250万吨,实现年产值120亿元,力争把河西走廊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西菜东调等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以区位优势构建大开放新格局

    今年4月,一批产自甘肃的建材 、苹果和来自东部省份的服装鞋帽等产品在甘肃兰州集结后 ,乘坐南亚国际班列运往尼泊尔。

    全长近7000公里的陆上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 ,甘肃省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黄金段 ,与中亚、欧洲 、南亚 、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向西、向南开放速度不断加快 ,丝路古道迎来多向开放繁荣。

    向南开放的通道不止如此。2017年9月,兰渝铁路开通 ,西部地区货物沿该条铁路向南经重庆、贵州 、广西等省区市,形成了贸易最便捷的“陆海新通道”。

    2017年以来 ,甘肃省已经发运“陆海新通道”班列30多列,大西北的铝材、洋葱等不断“南下”,东南亚地区的冰鲜产品和热带水果随之“北上”,丰富了西北地区人们的餐桌。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兰州、武威国际陆港以及兰州 、敦煌国际空港,天水国际陆港、嘉峪关国际空港也在规划建设中,甘肃省“三大陆港、三大空港”开放平台逐渐形成,推动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地区不断“引进来、走出去” 。

    兰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额达47.8亿元,同比增长6%,成为甘肃省外贸增长新亮点 。频繁的经贸往来,带动了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文、医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密切交流。

    兰州新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借助“一带一路”东风正在快速崛起 。目前建成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 、中川铁路口岸等多个对外开放平台 ,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为基础的立体交通枢纽体系,并列入全国第二批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优势进一步凸显 。向西 ,面向中亚、西亚等地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和人文交流基地领先起航 ;向南 ,与东南亚“一路”与“一带”的联通越发紧密。截至2018年底 ,甘肃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4.7亿元,增长21%,增速比上年提高44.9个百分点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22.9% 。

    甘肃以区位优势构建大开放新格局 ,正在从内陆腹地走到开放前沿。(新华社兰州8月4日电)


    XML地图